市八屆人大三次
會議文件(十四)
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12月27日在石獅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石獅市人民政府市長 余志偉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3年工作回顧
一年來,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落實省委“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部署,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推動經濟綜合實力保持全國百強縣市第15位;我們共同迎來建市35周年,成功舉辦世界石獅同鄉懇親大會,吹響了海內外石獅人賡續榮光、再創輝煌的號角;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穩妥實現疫情防控平穩轉段,有效應對最強臺風“杜蘇芮”;我們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要求,貿工聯動、創新賦能,扎實做好“五在石獅”文章,深入開展“5510”項目奮戰年活動,較好完成市八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預計(下同)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5億元、增長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70.2億元、增長20.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1億元、增長14.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09元、增長5%,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抓實體、促轉型,經濟運行企穩向好。全面落實穩住經濟大盤一攬子政策,出臺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減稅降費、退稅緩費8.5億元,兌現惠企資金4.5億元,全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紡織鞋服、食品藥品等行業產值分別增長8.3%、11.8%,紡織服裝產業數字化轉型成效獲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專題報道。項目支撐更加堅實。完成重點項目投資290億元,石獅服裝智造園等145個項目開工,光子產業園一期等100個項目建成投產,第三季度位居全省項目工作正向激勵考評第7位。堅持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充分挖掘在外僑商、異地獅商、產業基金等資源渠道,簽約引進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4個。不斷強化要素保障,新增出讓產業用地752畝,落地專項債資金35.1億元、位居泉州市第2位。園區載體提檔升級。承辦全省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現場會,出臺工業不動產權分割轉讓、“零增地”技改等政策,新建標準廠房超200萬平方米,盤活低效用地500多畝,完成技改投資82億元,規上企業入園率、在園規上企業增加值占比分別提升至61.6%、73.8%,石獅高新區綜合發展水平首次躋身全省前十。創新要素加速聚集。落地泉州海洋生物產業研究院、華大數字經濟研究院,建成泉州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家,落地產學研項目10個,帶動90家企業上云上平臺。獲評全國科普示范市、中國服裝產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家,中科光芯、飛通科技入選省級“未來獨角獸”創新企業。引育泉州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285名,設立全省首個服裝行業知識產權發展工作站,新增專利授權2100多件。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建立健全“千名干部進千企”、政企“早午晚餐會”等機制,率先開通“12345企業服務專線”,開展“輕騎兵”下基層、“局長走流程”等活動,行政許可承諾時限壓縮87.1%,即辦件比例達60.5%,新增市場主體2.8萬戶,位列縣域投資競爭力百強第35位。
(二)抓商貿、增活力,市場能級加快提升。外經外貿承壓奮進。培育優質市場采購企業419家、自營出口生產企業40家,創新拓展國際中轉、保稅集拼等業務,市場采購出口規模躍居全國第2位,B型保稅物流規模位居全國第6位。啟動跨境電商出口合規化改革試點,上線海絲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小石獅大世界”跨境電商培育典型經驗入選全國外貿新業態優秀案例。實施助力企業海外拓市場六大行動,組織312家企業參加20場國內外大型展會,承辦2023中國輕工外貿發展年會,助推外貿企穩回升,實現出口445億元。消費活力加速釋放。延續“一季一展會”“一月一活動”,成功舉辦第25屆海博會、第9屆海絲品博會、第4屆校服展和“五在石獅·全城熱購”系列活動,成立電商合規經營服務中心,位居全國縣市電商發展潛力示范樣本第2位,國際輕紡城跨境和直播電商產業園獲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改擴建后宅、港塘等6個農貿市場,加快中餐食材配送基地、預制菜專業市場等新型市場建設,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近600億元。文旅融合成效顯現。成功舉辦全省首屆開漁文化季、第17屆閩臺對渡文化節、第10屆城隍文化節等節慶活動,金相路、新華路、步行街、古浮大排檔等夜市經濟百花齊放,獲評“閩菜地標美食城市”,“宋元海絲宴” 亮相國家博物館、入選中國旅游創業創新示范案例。黃金海岸、紅塔灣等濱海旅游業態不斷豐富,永寧鎮入選省全域生態旅游小鎮,世茂海絲館獲評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旅游接待總人數超8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90億元,蟬聯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港口物流不斷完善。落地中國郵政、韻達等物流區域總部項目,快遞業務量達4.2億件、增長30%。完成華錦碼頭4#泊位擴建,建成航運中心、石湖港區停車場、配套加油站等項目,新開通新加坡、中東、俄羅斯遠東航線,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增長14.1%。
(三)抓建管、提品質,城鄉面貌持續改善。城市更新加快步伐。實施126個“抓城建提品質”項目,完成前坑前園、金曾、大侖東片區征遷,啟動編制科創新區規劃,八卦街保護提升工程入選省級縣城更新建設樣板,祥芝鎮、蚶江厝仔村入選省級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持續優化城市路網,二重環灣快速路匝道、外西環路高鐵連接線建成,福廈高速晉石支線、國道G228線石獅段提級改造等項目加快推進。新增口袋公園20個、公共停車泊位645個、5G基站1000個,優化提升龜湖公園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14個自然災害避災點。改造升級6座垃圾中轉站,建設垃圾分類亭250座,實現城區垃圾分類全覆蓋。鄉村振興有序推進。啟動“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項目,新打造3條鄉村振興精品示范線,永寧鎮入選全省鄉村振興示范鎮。扎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三年行動,祥芝中心漁港獲評全國文明漁港,海洋世界獲評省級水鄉漁村示范基地。深入開展“五個美麗”行動,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市。全面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建成應急糧食及物資儲備庫,整治違法用地882畝,恢復耕地630畝,新增高標準農田1572畝。生態環境不斷提升。扎實抓好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點題整治”城市揚塵問題,完成22個大氣精準治理項目,大堡集控區清潔生產審核入選全國創新試點。深入推進河(湖)長制,大力推動污水治理提質增效,新建改造污水管網33.2公里,獲評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市。開展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百日攻堅”行動,嚴肅整治違法違規開采礦山行為,完成礦山生態修復372畝。嚴格落實林長制,大力推進國土綠化,植樹造林1174畝,清除互花米草668畝。
(四)抓治理、惠民生,幸福石獅底色更足。民生保障扎實有力。認真辦好26項為民實事,民生領域支出達49.6億元。設立職業技能提升中心,新建零工市場3個,舉辦各類招聘會68場,新增城鎮就業9424人。持續拓展“家門口”高質量養老服務,深化長護險試點,新增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2家,養老服務站點覆蓋率提升至73%。強化住房保障,加快推進2448套安置房、1637套保租房建設,穩妥推動名仕豪園解危處置。承辦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管理推進會,退役軍人安置工作實現“3個100%”,成功入選全國首批退役軍人事務員新職業試點。教育衛生擴優提質。全面推行中小學“入學一件事”掌上辦,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幼兒園26個,新增學位超3000個,入選省級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省級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基地縣,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經驗、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案例獲教育部推廣。加快推進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新增7個名醫工作室,4家衛生院通過國家級胸痛救治單元驗收,縣域醫療資源共享“六大中心”基層覆蓋率達100%。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深入開展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全面實施安全生產標準化提升2.0版本,安全生產連片聯合執法入選應急管理部執法改革典型案例。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偷私渡等違法犯罪行為,獲評全國信訪工作法治化試點縣。全力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線。此外,統計、檔案、工青婦、殘疾人、紅十字、民族宗教、港澳臺僑、防震減災、老干老齡、山海協作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五)抓作風、強擔當,政府建設不斷深化。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49件、政協提案191件,實現行政機關、鎮(街道)法律顧問全覆蓋。厲行節約過“緊日子”,從嚴控制“三公”經費,一般性支出壓減3%。市屬國企深化改革,新增AA+級信用評級公司1家,設立、參投、引進基金規模46.2億元,激活國資國企閑置資產261宗,市屬國企資產規模提升至650億元。堅持嚴的基調不動搖,狠剎“四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認真推進各級巡視巡察和審計反饋問題整改,持續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上級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石單位、駐石部隊、武警官兵、新聞界朋友,向關心支持石獅改革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宏觀經濟形勢仍有不確定性,經濟恢復不夠理想,個別指標未能完成年度目標。實體經濟發展困難瓶頸不少,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海洋、港口等資源稟賦發揮不夠充分,高土地開發強度與低要素產出效益矛盾突出。對比國內先進地區,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仍需加強,營商環境建設還有差距。城市安全韌性有待提升,教育、醫療、交通、住房等公共服務與群眾期盼還有差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政府部門工作協同、工作效率仍需改進,治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對此,我們將直面問題,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解決。
二、2024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攻堅之年。根據中共石獅市第八次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精神,做好新一年政府工作,必須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以實業強根基、以商貿增活力,致力打造科創智造之城、開放樞紐之城、活力海洋之城、精美善治之城、全域共富之城,加快實現“五個躍升”,高質量建設貿工聯動、全域共富的現代化濱海城市。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8%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4.0%左右,工業增加值增長6.0%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5.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6.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8%;實際利用外資增長7.0%;出口增長7.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0%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完成節能減排任務。重點要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著力推進貿工聯動,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支撐
持續掀起項目攻堅熱潮。健全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強化專班攻堅、分級調度、集中開工、晾曬比拼等工作機制,推動168個項目開工、128個項目竣工,力爭完成投資280億元以上。持續推進“抓征遷交凈地”專項行動,完成用地報批2000畝以上。積極爭取上級預算內資金、專項債和特別國債支持,全要素保障項目建設。編制“3+3+N”產業招商引資圖譜和路線圖,狠抓招商隊伍專業化建設,精準發力產業鏈配套和關鍵環節短板,強化以商招商、以鏈招商、全員招商,力爭簽約超億元項目150個以上。
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聚焦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和本地根植性,著力提升“3+3+N”產業質量。持續深化印染行業轉型升級,推動鵬泰二期、福地化纖等項目建成投產,加快材料創新、工藝創新、設計創新,促進紡織鞋服產業由“規模輸出”向“品質輸出”轉變。瞄準精密模具、高端數控等方向,加快中科創谷、太陽洲輸紗器等項目建設,推動機械裝備產業延鏈聚群。緊盯光電信息、海洋通信、海上風電、海洋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加快光學鏡頭模組、運動光學鏡片等項目,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開展“千員萬企”數字化診斷,引導企業加快關鍵設備更新,推廣“5G+工業物聯網”應用,建設一批工業物聯網應用標桿項目,完成技改投資88億元以上。開展工業設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辦好國際時裝周等各類工業設計賽事活動,探索設立中意時尚設計中心,著力補齊生產性服務業短板。
充分挖掘海洋經濟稟賦。致力打造活力海洋之城,激活經濟發展的“藍色引擎”。大力發展遠洋捕撈、海洋牧場,加快錦東一級漁港建設,完成祥芝中心漁港、東埔一級漁港提升工程,全力爭創國家級漁港經濟區。搶抓預制菜、大健康賽道,推進中僑藥業、銘寶食品等項目,完善集生產、研發、銷售、冷鏈物流等為一體的食品藥品產業鏈條。深化石湖港7#8#9#泊位前期,啟動華錦碼頭6#泊位建設,加快航運中心、石湖港區停車場、配套加油站等項目招商運營,加密增開外貿航線,完善循環式國際物流鏈條,力爭外貿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萬標箱。
加快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提速石獅服裝智造園、樂科電商園、靈秀山電商生態產業園建設,大力扶持青創網、僑易邦等本地平臺發展,提升電商供應鏈金融服務,積極爭取“包容審慎、穩妥有序”稅收征管政策,引導電商品質化、品牌化發展。加快中國郵政、圓通、韻達等物流區域總部項目建設,促進物流降本增效。持續抓好服裝城、輕紡城、食品城等專業市場運營,加速盤活長福商城、鳳凰城、建材城等商業載體,打造中餐食材配送基地、進口水產品果蔬交易中心等新型市場,著力提升專業市場、樓宇經濟發展效益。繼續辦好海博會、品博會、校服展等展會活動,加快構建“會展+”產業生態圈。系統優化商業網點布局,支持智慧零售、無人零售、綠色零售等新業態賦能,引導商圈差異化發展,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服務圈”。辦好系列主題購物節,創新推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車等消費新增長點。
促進外經外貿提質增效。致力打造開放樞紐之城,積極爭取自貿區擴區、“兩國雙園”等政策落地,常態化組織企業抱團參展,組團出海搶訂單,拓展與“一帶一路”國家、RCEP成員國經貿合作。深化市場采購全國通關一體化模式改革,培育外貿代理出口、供應鏈金融等業態,高效運營泉州優品海外展銷中心、保稅物流中心,擴大海外倉布局,促進外貿多業態融合發展。緊抓全國內外貿一體化試點機遇,引導紡織鞋服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深化產業鏈供應鏈融合,打造內外貿一體化標桿。主動融入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大力匯聚僑資僑智僑力,深入開展僑厝保護利用三年行動,建成市僑批館,用好國家僑匯結匯便利化試點,把豐富的僑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二)著力深化改革創新,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強化重點改革的催化作用。持續深化市屬國企改革,健全國資監管制度,創新國企投融資運營模式,加快盤活閑置低效資產,不斷優化“一利五率”,提升產業投資、城市更新、園區建設專業化經營水平。深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改革,常態化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新培育“政銀企擔”融資企業“白名單”500家,確保普惠小微貸款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健全多層次產業基金體系,積極對接知名投資機構、產業資本,帶資金、帶項目、帶人才開展合作,力爭產業基金總規模突破60億元。注重企業掛牌上市梯度培育,力爭實現境內上市突破。深入推進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建立健全“2+X”控制指標體系,探索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等靈活出讓方式,全力盤活“回批地”、閑置土地、低效用地,促進土地集約高效利用。
強化創新創造的引擎作用。致力打造科創智造之城,統籌運用“財政政策+金融工具”,健全創新創業投融資服務體系,撬動科技投入持續增加,力爭R&D支出增長20%以上。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0家、小巨人企業14家。推動泉州海洋生物產業研究院、華大數字經濟研究院高效運營,支持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引導中小企業對接大院大所開展聯合創新,新增泉州市級以上平臺6家,實現重點產業引領性研發機構全覆蓋。積極開展科技項目推介,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0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深化人才“港灣計劃”、“涌泉”行動和青年人才“獅城薈萃”工程,力爭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00名以上。
強化產業園區的載體作用。堅持把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主戰場,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布局、高品質建管,加快“6+10”園區連片開發。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政府管理+公司化運作”模式,持續推進園鎮融合、政企協同,探索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園區建設運營,充分激活園區內生動力。深入實施“筑巢引鳳”工程,滾動推進園區“四個一批”項目建設,引導龍頭企業進園區、大院大所進園區、工業設計進園區、智慧管理進園區,新建成標準廠房190萬平方米以上。深入開展園區基礎設施改造提升行動,持續完善“3+2+1”生活配套體系,加快推動“產業園區”向“產業社區”蛻變。
強化民營經濟的主力作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弘揚“晉江經驗”,落實企業家懇談會、政企“早午晚餐會”等制度,積極探索更多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有益做法,全力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制度,包容審慎開展涉企監管執法檢查,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全力幫企業穩資金、搶訂單、拓市場、創品牌,更好地促進個轉企、小升規。深入實施“點石·青年企業家培養行動”,加快“創二代”“企二代”成長。
(三)著力推動城鄉提質,拓展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平臺
提升融合發展緊密度。致力打造精美善治之城,全面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生態修復規劃、北拓向灣空間統籌規劃、高鐵新區控規等各類規劃,持續開展重點地段城市設計,科學引領城市精明增長,促進“三生融合”。提速福廈高速晉石支線、國道G228提級改造等項目,持續暢通東進北拓、融泉接廈、環灣向灣的“大動脈”。高標準策劃推進科創新區、高鐵新區開發,加快城北、龜湖、金曾、大侖東、前坑前園等重點片區更新改造步伐,支持沿海五鎮鎮區特色發展,促進城鄉優勢互補、共融共進。
提升基礎設施便利度。持續開展“抓城建提品質”專項行動,強化宜居、韌性、智慧理念,推動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提升。持續推進老舊小區修繕、街區亮化美化,加快物業企業、智慧社區平臺、各類商業服務互聯互通,著力建設一批完整社區。實施電力設施補短板三年行動,優化農貿市場、公共充電樁、公共停車泊位等布局,新建5G基站600個,切實提升城市運行效能。深入開展綠滿獅城行動,加強寶蓋山、靈秀山、風爐山生態保護開發,綠化美化福輝路、濠江路、石泉二路等城市主干道,大力推廣屋頂綠化,新建口袋公園15個,以繡花功夫塑造優質公共空間。
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度。凝聚“全民參與”的創建合力,深入開展十個專項整治提升行動,集中攻堅城市頑疾,不斷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聚焦“兩違”整治,完善源頭發現和管控機制,狠抓控違拆違,堅決遏制新增違建。深入開展黨建引領物業融入基層治理三年行動,規范提升物業服務質量,持續推進揚塵污染、餐飲油煙、文明養犬、噪聲擾民、違規停車等專項整治,著力打造一批規范片區、特色街區、模范小區。加強公廁、垃圾中轉站、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管理,擴大整鎮垃圾分類試點范圍。加強城市管理數據匯聚共享,切實提升市政管理、應急指揮、文明創建等各領域智慧管理水平。
提升城市文化辨識度。堅持以文興城、以文塑城,加強“海絲三寶”等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速五大文旅項目和海岸帶特色酒店群招商建設步伐,加快寶蓋山、永寧古衛城、八卦街、華山古民居等景區招商運營,努力建設國家級濱海旅游休閑名城。積極開發海絲、美食、鄉村、濱海休閑等旅游產品、旅游線路,加快打造一批夜間文旅、觀光工廠、康養體育、生態旅游、特色民宿項目,完善游客中心、停車場、智慧旅游配套,鼓勵舉辦大型旅游節、文化節、美食節、音樂節,不斷豐富“文旅+”業態產品。深化美食文旅融合發展,推進《山家清供》菜肴復原工程,打造“宋元海絲宴”沉浸式應用場景,持續做強閩菜地標城市招牌。抓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辦好文化惠民劇場、廣場藝術節等活動,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移風易俗,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提升生態環境友好度。健全動態清零機制,堅決完成第三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深入開展污水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和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提升大會戰,加快提級改造高新區、錦尚、海洋食品園污水處理廠,推動市區主干道沿線污水管網提質增效,完善一批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努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持續推進入河入海排口排查整治,強化黑臭水體、水產品加工污水排放等重點領域治理,確保河道水質穩定達標。深入實施林長制,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新增植樹造林1000畝,爭創國家級園林城市。對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大力推廣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發展方式,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行動,營造綠色發展全民共識。
(四)著力推動全域共富,共享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紅利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持續開展擂臺大比拼活動,啟動蚶江、錦尚整鎮試點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抓點連線擴面。嚴格落實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任務,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新增高標準農田800畝,將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1.66萬畝以上。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村財收入穩定增長機制,新培育集體經營收入超百萬元村5個以上。深化“五個美麗”建設,加快推進“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項目,加強“裸房”整治,嚴格落實新建農房“帶圖審批”,逐鎮成片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干濕”分離,打造一批美麗宜居鄉村示范樣板。持續做好閩寧協作、對口幫扶工作。
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著力打造“家門口的優質教育”,持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實施28個、總投資33.9億元的教育項目,新增學位4200個以上。深化集團化辦學,實施8個“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項目,辦好辦優泉州五中教改基地校、樹蘭高中。全面實施“鴻·雁”強師賦能計劃,啟動校長職級改革,提升校長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引導閩南理工學院、泉州紡織服裝學院、泉州海洋職業學院加快應用轉型,穩步推進鵬山工貿學校、福建技師學院石獅校區擴容提質,促進產教融合發展。大力鞏固“雙減”成果,優化課后服務,改進體育美育勞育,加強學校安全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完善全民健康服務體系。支持市醫院創建“三甲”醫院,加快市醫院科研教學樓、子英醫院、花園城社區衛生服務分中心等項目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深化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改革,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落實落細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狠抓衛生人才引進培養,強化“8631”學科建設,不斷提高醫技服務水平。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積極承辦體育賽事活動,辦好半程馬拉松賽,提升6個體育設施工程,新建6條健身路徑,讓全民健身蔚然成風。
增強社會保障托底功能。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推進零工市場等平臺建設,加大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力度,組織職業技能培訓2800人次以上,健全靈活就業群體勞動保障體系。用心回應“一老一小”關切,實施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大力培育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建成長者食堂5個以上,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優化生育支持政策,擴大普惠性托育機構覆蓋面,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全面落實“兩綱”“兩規”,大力支持廣大婦女建功立業,積極創建省級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健全分層分類救助體系,強化城鄉低保、殘疾人關愛、大病保險等托底政策,統籌發展好社會救助、慈善公益等事業,不斷擦亮“大愛石獅”品牌。
狠抓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全面建成市、鎮、村三級社會治理中心,配齊網格服務管理團隊,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啟動建設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深入開展房屋結構、道路安全、高層建筑消防、燃氣管道、漁業船舶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持續提升標準化管理水平。推進“一品一碼”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全力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抓好全國信訪工作法治化試點縣建設,積極推廣“和潤獅城”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模式。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深化退役軍人事務員新職業試點,全力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認真做好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
三、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面對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一定恪守人民政府為人民的準則,踐行初心使命,忠誠履職盡責,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件事,推動政府治理理念、方法、能力現代化,全力打造高水平現代政府。
(一)不斷強化政治建設。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更加主動站位大局,找準工作著力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上級和市委決策部署。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扎扎實實辦好為民實事,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更好地實現發展為民。
(二)不斷提升法治水平。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好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開展公民法治素養提升行動,積極創新公共法律服務新模式,全面推進“八五”普法。用好一體化大融合行政執法平臺,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深化政府信息公開,全力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
(三)不斷優化服務效能。全面落實政府機構改革,完善工作制度,加強政府系統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切實提升政府機關整體執行力。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優化提升智慧城市大腦、“i石獅”便民惠企平臺,用心辦理12345政務服務熱線訴求,能辦的事雷厲風行辦,難辦的事想方設法辦,不斷提高政務服務滿意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廣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政府治理“一網統管”,持續擴大“一件事一次辦”覆蓋面,最大限度減環節、減材料,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四)不斷加強廉政建設。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持續深化糾治“四風”,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推動作風建設常態長效。完善財政資金使用、公共資源交易、國有資產管理等重點領域內控制度,加強各級巡視巡察和審計反饋問題整改,大力糾治損害群眾利益的腐敗和不正之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嚴控“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財政資金用于促發展、助企業、惠民生。
各位代表!實干成就夢想,奮斗贏得未來。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建設貿工聯動、全域共富的現代化濱海城市而團結奮斗!
附 注
◆ 五在石獅:創在石獅、購在石獅、游在石獅、吃在石獅、住在石獅。
◆ 專精特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
◆ “輕騎兵”下基層:由土地、規劃、住建、消防、環保等重點要素保障部門工作人員組建的,服務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干部隊伍。
◆ 海外拓市場六大行動:應展盡展搶單行動、優化市場采購新業態行動、先行先試推進“泉州優品出海”行動、常態化跨境電商對接行動、拓展國際物流通道行動、優化外貿信保和金融服務行動。
◆ 五個美麗: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
◆ 退役軍人安置工作“3個100%”:營級及以下軍轉干部進公務員隊伍比例達100%,轉業士官進事業單位崗位比例達100%,隨調隨軍家屬平行安置比例達100%。
◆ 入學一件事:通過共同建立的線上聯辦核驗工作機制,全面整合政策解讀、網上報名、信息審核、結果查詢到入學報到等環節,實現石獅全市范圍內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全部在線辦理。
◆ 縣域醫療資源共享“六大中心”:檢驗、病理、遠程會診、影像、心電、消毒供應。
◆ “三公”經費:因公出國(境)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和公務接待費。
◆ 四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 五個躍升:生產從“制造”向“智造”躍升、商貿從“數量”向“質量”躍升、城市從“沿海”向“濱海”躍升、民生從“先富”向“共富”躍升、治理從“智治”向“善治”躍升。
◆ “3+3+N”產業:紡織服裝、智能制造、海洋食品三大制造業,專業市場、港口物流、濱海旅游三大服務業,光電信息、新材料等N個新興產業。
◆ 兩國雙園:兩個主權國家在對方境內互設產業園區,深化雙向企業及產業合作、聯動發展的一種新型合作方式。
◆ 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一利五率:利潤總額、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現金比率。
◆ 工業用地“標準地”:在完成相關區域評估及土地征收、“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符合“凈地”要求的基礎上,明確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用地容積率等控制性指標并實施全程監管的可出讓的國有工業用地。
◆ “2+X”控制指標:“2”即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用地容積率等2項主干指標,“X”即用地規模、單位能耗、排放總量、畝均產值、畝均稅收、科研投入等控制性指標。
◆ “6+10”園區:“6”即石獅高新區、新型染整產業循環發展園、靈秀服裝創業園、寶蓋鞋業工業園、寶蓋科技園和中小企業創業園;“10”即光子技術產業園一園、網商園、錦尚智能制造園、青山輕工產業園、蚶江智能制造園、港后綜合物流園、生物醫藥園、新能源綜合產業園、鴻錦產業園、永寧工業新區。
◆ 園區“四個一批”項目:謀劃一批、開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用一批園區建設項目。
◆ “3+2+1”生活配套體系:“3”即吃、住、行,“2”即教育、醫療,“1”即文體娛樂。
◆ 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 三生融合:生態、生產、生活融合。
◆ 兩違: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行為。
◆ 海絲三寶:姑嫂塔、六勝塔、石湖碼頭。
◆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千萬工程:“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
◆ 雙減: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 “8631”學科建設:做大做強8個優勢特色???,保障6個縣域急危重癥救治中心達標見效,補齊建強3個空白短板學科,打造1個服務全市且輻射周邊地區的區域醫療中心。
◆ 兩綱:婦女發展綱要和兒童發展綱要。
◆ 兩規:婦女發展規劃和兒童發展規劃。
◆ “和潤獅城”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模式:各有關單位、人員“報單”,街道多元化解中心“派單”,化解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辦單”,參與各方共同“結單”。
◆ 兩個確立: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 四個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 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兩個維護: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 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 一網通辦:打通不同部門的信息系統,群眾只需操作一個辦事系統,就能辦成不同領域的事項。
◆ 一網統管:在開展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和聯網工作的基礎上,全面加快建設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推動的城市運行管理系統。
◆ 一件事一次辦:通過再造業務流程,將涉及多部門互相關聯的“單個事項”集成為企業群眾視角的“一件事”。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